社区 强市论坛
  • 最深的蓝
    发帖IP地址:42.49.24.72
    房改,医疗改革不都是朱总理搞起来的。
  • AEC08
    发帖IP地址:110.206.104.176
    人民的好总理,
  • leon
    发帖IP地址:124.230.136.9

    人民的好总理, AEC08

    [quote]以下是引用AEC08在2011-9-14 21:14:00的发言:
    人民的好总理,
    [/quote]


    那里好?
    教育产业化 ,还是医疗产业化。抑或国企变私企,员工下岗??
  • 如沐春风
    发帖IP地址:113.108.248.103
    占了便宜的人自然要歌功颂德了。
  • AEC08
    发帖IP地址:110.206.110.231
    人民的好总理
  • 物宝天华
    发帖IP地址:118.248.115.120
    比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好,那时候学费uicai几十,莫要交任何附加费!!
  • leon
    发帖IP地址:124.230.158.157
    海外媒体质疑〝朱熔基值得如此推崇吗?〞,指责他回避谈及失败的改革。海外学者指出,朱熔基新书掩饰不了他在政治改革方面交了白卷。美国《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说,〝现在中国经济出现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在他做总理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很突出了,而他在任内并没有解决好;那么到了这些年,这些事情就变本加厉。
  • linamu
    发帖IP地址:111.8.35.153
    http://bbs.21ccom.net/thread-7048-1-1.html

    共识论坛>天下杂谈 >【转载】第一百口棺材 / 王小平
    发表于 2011-09-10 20:16


    第一百口棺材 / 王小平


    有幸读到吴达先生的《朱镕基骂过谁?》一文,让我们先睹为快,提前来了解这套在如今敏感的政治气氛下出版的,敏感的前领导人的敏感著作,大致上说了些什么?我们都知道,在九月八号出版的《南方周末》上,就此著作专门介绍的B迭三个全版内容如何在首都被抽掉,莫名其妙的消失。一天后报社方面又以一个非常牵强的理由(漏印漏装)将抽掉的版面补充到报刊亭,让买了当期报纸的读者再回去免费领取。大概这也算是我党的小折腾之又一新例。如此“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更是让人们对其中的内容感到好奇了。如果不是朱老总出书而是哪一位CCTV名嘴或作协新晋作家出书,几乎要让我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出拙劣的商业炒作手段而已。

    姑且不管其出版过程中,牵涉到党内各派系怎样合纵连横,又斗争,又联合的复杂关系;也不管其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意在沛公的出版时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角力,指向的又是怎样的政治对手或对明年的企图——没有办法,这都是一个极权国家政治暗箱操作必然带来的后遗症——这些都是香港杂志最爱八卦的,还是留给他们去关心,去猜测,去推自己的发行量好了。我们毕竟不是局中人,那些丰富的联想,深层的心机,厚黑的谋略,还是留给各位当事人去悬想,去揣摩。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从来不是单纯的旁观者。因为今天有点记忆的中国老百姓,都是从朱老总当政时期过来的。短短十来年,其间这个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因为其一言一行,以及其主政时期政府的各种政策,文件,精神,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到亿万人的命运。既然如此,我们当然有资格,有理由藉着这套书的出版,来好好回顾,审视那个刚刚过去却影响深远的时代,以及那个垂垂老矣,却依然目光炯炯的政治老人。如此,且让我们暂且放下万千的感慨,回到这套书和这位作者本身,来看看他都说了些什么。

    据香港媒体报导,9月8日在中国大陆开始发行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共约123万字,收录了朱镕基担任中共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讲话、文章、信件及批语等348篇,绝大部份是首次公开。内容涉及亚洲金融风暴、内地财税改革、住房医疗和文化改革等大政方针政策。2003年朱镕基卸任,副总理温家宝升任总理,国务委员吴仪升任副总理,其余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离开国务院。此次对于当年在位时那些文件,言论的结集,朱镕基逐篇审定了全部文稿。

    而吴达先生的《朱镕基骂过谁?》,重点就是围绕朱老总书中最惹人注目的那些话题,那些言论展开的。其中很多都可以看出并非秘书代笔捉刀,事先经过仔细推敲,经过各方的政治审查而出台,而是即席的,即兴的,针对具体事件和问题发的。如此以来,就显得比那些老干部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失眠者最佳睡前读物要真实,可信,精彩得多。这一点,倒是与朱本人的所谓“真性情”,给人们的印象一脉相承。既然如此,我们就先从吴达先生这篇精挑细选,忠实照录原书的介绍文章看起。

    文章开头就如此概括道:“打开四卷本《朱镕基讲话实录》,翻阅这些时隔多年的文稿,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这位耄耋老人力透纸背的怒意。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他,曾不忿官场陋规,直斥走私之非,大骂以竹筋替代钢筋的防洪工程为“王八蛋工程”。再回首,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脾气倔强、性格率直的湖南“伢子”从未离开,而我们今天想骂的,朱镕基当年都已骂过。”

    那么老总都骂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问题?我们从文章中摘取各小节的小标题,就可以大致看出其指向和原貌:


    “批京沪高速铁路:我是泼冷水的
    批大量卖地:要影响社会稳定
    批权力过分集中:不能个人说了算
    批盲目建设:一万多块钱一平米的房子,盖给谁住啊?
    批出租汽车公司:那帮人简直就是“把头”
    批银行管理:骗钱太容易了
    批飞机晚点:如果连这个都抓不上去,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批机构臃肿:一个脓疮都熟透了,必须把它割掉
    批乱用社保基金:我们没有这个权力来冒这个险
    批领导人参加剪彩:出席类似的活动干什么?
    批公款吃喝:这是帮助自己加速死亡呀!
    批豆腐渣工程:这是对人民犯罪
    批造假账:中国不做假账,我死可瞑目
    批食品问题:对违法犯罪分子就得抓起来依法判刑!批走私:走私分子的炮艇再出来,就把它们打沉”

    看了满眼的“批,批,批!”,不知道朋友们作何感想?就我自己而言,只感到又悲哀,又愤怒。为什么?首先,上面批到的所有问题,在今天一一对应,一一兑现,早已成为事实,而且较其预测,都只有更加的严重。有些甚至已经从量到质,发生了根本无法逆转的变化,造成了严重的无法挽回的惨痛后果。大地震中死去的无辜的孩子们,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吃了毒奶粉的三千万婴幼儿,很多已经死去,更多的则要耗费无数家庭倾家荡产来为其治病,而且要背负终生的器质性伤害与痛苦走完此生。而无论是豆腐渣学校还是三聚氢胺,受害者的爸爸妈妈们,却很可能因为要为自己的骨肉讨一点公道而被关押甚至审判。此外,还有动车事故,大大小小的矿难,水旱灾害,泥石流,高房价,高失业,高污染,高通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无一不深刻烙印着人祸的印记。

    其次,所有的这些问题,其实不要说一个掌握重权和充分信息的老总,即便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观察中,轻易到看到,而且完全可以比老总说得更详细,分析得更透彻。于是因为这种代老百姓说话的口气和态度,老总获得了老百姓的赞叹,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并非我们中的一员,并非像我们一样无权无势,只能发一点此类的牢骚,然后叹一口气回家喝啤酒睡老婆或打老婆。中国自古以来有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古训。我们姑且不说其背后隐含的等级制意识形态,因为任何一个民众都有资格,有义务来批评时政,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即便就这句话来说,反过来看,既然你“在其位”,就理所当然要“谋其政”。如果你只是和亿万的老百姓一样发发牢骚,讲点大白话而对现实没有任何触动,那就等于你根本未曾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当然是一种失职行为。也难怪在其卸任之后,马上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嘲讽自发流传。这实在是一种正当的质疑,只不过在党媒的层层监控下,人人道路以目,只能停留在民间的口头。于曲折,隐晦的会意中,铸就出一块块口碑罢了。

    进一步来看,如果仅仅是无所作为,那么我们还能够表示理解。因为专制制度下,本来就只有人才的逆向淘汰机制,真正触动体制内根本利益的干部,根本没有机会来到权力核心。早就因为触犯众怒,得罪人多,而劣币驱逐良币的被淘汰,甚至关到笼子里去了。在这种权力固化,盘根错结的情况下,官员即便有心做好官,做清官都不可能。要求自保,唯有随大流,按根深蒂固的官场潜规则来玩。根据“不出事就是最大的好事”来做人做事,小心选择靠山站好队(这也是官场风水学大兴的重要原因);更不可能主动的,孤独的站出来挑战整个体制,站到这个党的对立面去,否则随时都会面临破家破身的凶险结局。但显然,老总决不止于无所作为而已。恰恰是在他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其结果就是导致今日中国社会的疮痍满目。如果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下,那种对“清官”或“青天”的盲目崇拜,追随的集体无意识中的话,就能更清楚的发现:这绝不是一个人的失职,而牵涉到其种种作为导致的严重问题;这也绝不仅仅牵涉到某一个人,而是与整个体制的失败密切相关。

    我在这里诚挚的提醒那些因为对现实失望乃至绝望,于是总是想当然的,一厢情愿的把老总当好人,当清官,当贤相的朋友先搞清一个基本区别:他是掌握极大权力,对国家经济转型和各种社会政策负有当然责任的总理,而非置身事外的公共事务批评家。评价他的基本原则和最重要的标准,是他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而非他曾说了什么。从今天来看,他在十多年前在位时批评的,预见的东西,他早已有预见的危机和陷阱,恰恰是他应该抓住时机,及时而有效的负责阻止,预防,纠正,而到头来却根本没有做到的东西。

    从这一点来看,那么多年以来,在民间或官方对其的种种固有印象和评价,很多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或结论,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绝不能简单的,以偏概全的看问题,更不能拿他“说对了什么”之类的先见之明,来为其重大的失职乃至失误,失策,失败提供辩护。

    对于九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前期,在老总治理下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撕裂或是断裂,国内的各种制度究竟有那些深刻的变化,千头万绪,而且牵涉到各人的生活改变,现实处境,更是各有其触动和感受,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比如有的体制内朋友从其政策中谋取私利,飞黄腾达;而更多的朋友却失去了生存的最后资源,甚至人之为人的基本自由与尊严。若是各人都从自己的得与失去看,当然褒贬不一,价值观念混乱,谁也无法说服谁。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借用那些更客观,更独立,更理性的海外的批评家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所谓旁观者清,大概能有更全面,更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一. 中国经济潜在危机没有解除 反而加深

    “中国问题学”学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说,朱镕基当时提及的担忧如今都变成现实,“表明他有先见之明,显示朱镕基是有忧患意识的总理”。他认为,朱镕基时代还敢触及特权,现在政府不敢触及特权。

    然而更多学者指出,朱镕基上任之初的一些重大目标,诸如国有企业脱困、整顿金融秩序、中央机构改革等统统无果而终。在他治理的五年内,中国经济原本潜在的危机却不仅没有解除,反而继续加深。

    而且,他以清廉的象征自许,但亲信部下朱小华被打成大贪污犯,他的儿女在金融界的角色也倍受质疑;他自诩为改革者,但他只会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调节市场,过分保护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外界对他的经济决策风格的主流评论。

    二. 闯刀山下火海?无一不是虎头蛇尾

    著名作家、持不同政见者杜导斌指出,朱镕基上台时许诺要以闯刀山下火海的勇气完成的五项改革,到卸任时,无一不是虎头蛇尾。朱镕基个人主观上的党本位,而不是以民众意愿为本位,是导致其事业中途半端的重要因素。朱镕基的改革客观上是为了国家富强,但其动机的根源却是巩固政权。

    他的改革不是主动要改,是迫不得已才改的,是预见到不改就可能失去执政地位。正是因为动机不纯,因为对改革持机会主义的态度,一旦改革有可能影响到政权稳定,虽然这种影响显然有利于人民,如2001年的农税改革,朱镕基的选择便是后撤。

    三. 造就中国历史上最多贪官

    这里介绍几则早已人所共知的“趣闻”。朱曾到安徽考察粮食仓库,去之前仓库是空的,在他到达时便将其他粮站的粮搬过来,朱大骂“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他曾考察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参观时人山人海,群聚热情,但回到北京便收到人民来信,说他看到的都是假的,于是他派国务院同事私访,发现来信所说情况属实,批评部门在视察时安排好,“听不到真实意见,怎么为政呢?政策怎么出来呢?”

    《朱镕基讲话实录》还披露,朱镕基非常重视香港舆论,因为内地报章“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朱镕基2002年出席香港特区政府欢迎晚宴时,说当时特首董建华对赤字问题“忧心如焚”,但他并不担心,因内地财政赤字香港“望尘莫及”。

    在朱镕基新书中,很多有关信访、舆论的发言。他提到不少信访文件指出中共干部腐化严重,有的更是闻所未闻,如“县长买通杀手去杀县委书记,他好当书记……只听说过跑官买官的事,没有听说过杀人升官的事,居然腐化到这个程度!”

    不过,资深媒体人士张伟国认为,对于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日益激化的官民矛盾、贫富两极化加剧、等等许许多多的问题,朱镕基作为当时中共政府的首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曾几何时,朱镕基发下重誓:要准备100口棺材,99口为杀贪官,一口留给自己。但朱镕基在任的五年,“可以讲是中共执政的历史上腐败发展最严重的时期,难道没有人问一问这位作风强悍的当权者,这100口棺材,到底动用了几口?这难道不需要对人民作一个交待吗?……

    对此,朱镕基实际上已经悄悄留好了后路:在他宣布任期届满将不再连任的同时,他也把老百姓评价对自己的评价期待降到了最低——只要称他是一位清官足矣。”张伟国认为,朱镕基也许的确是一位清官(看来这个头衔也难保),但是他主政的期间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的贪官。(当然我们知道在他卸任之后的贪官,其规模,级别更是后来者居上)

    四. “说得多,做得少,做成功的更少”

    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说:“他这几年受制于诸种因素,说得多,做得少,做成功的更少。其中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他本人用计划经济去管理中国正在变化的就是目前这种半行政化、随意干预、半市场经济的状态有关。说这五年是他个人的失败不如说成是体制性的失败。”

    以上所引各种看法,有的就事论事,有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当然,体制内外的学者和观察家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不约而同的,一致的对朱倾向于批评而非赞美——反正极力赞美的工作,自然有铺天盖地的我党官媒代劳,或者说,身为喉舌,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和本份。但平心而论,这些批评都是一家之言。其看法见仁见智,朋友们最重要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有自己基本的判断力。我这里引用之,也并不代表完全赞同其中意见。更多的是一种复杂难明的心情,恐怕自己也无法厘清。就如本文开篇谈到的《南周》“被抽然后又被插”事件。这份报纸为何要在交班前的敏感时刻大张旗鼓的策划这个专题?不就代表着体制内向来较开明的南方系,遭受种种打压,看不到前途之下又别无出路,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朱,以及朱所象征着的党内有担当的开明派,改良派能再接再厉,及早出现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内心寄托吗?

    可惜,这种希望,这种寄托,说到底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我曾一再说过,没有外部的推动和强大压力,这个制度是不可能从内部主动的产生自我变革的契机的。早在八十年代末的那个午夜,当权者就已经彻底断绝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任何可能。在制度依赖之下,无论是萧规曹随,或是形右实左,又或是进一步退两步,经济神话终将破灭,弥天大谎终将被戳破,其合理性,合法性都将倍受质疑。只有在内部溃败中不断的走向恶性循环,并最终从“溃而不崩”向“溃而待崩”急剧滑落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何清涟女士一针见血的论断,的确是真知灼见。专制的问题,在于其本身,而不在于某一任领导人的人格或是个人能力。无论对胡赵,邓李,江朱,或是今日的台上人物,或是明年秋天的继任者,过度纠缠于党内的人事问题,谁是谁非,终究是徒劳无益的。所谓反贪官不反皇帝,反皇帝不反制度,其结果不过是像古代的儒家士大夫一样,非但无法回到其理想中的“三代盛世”,更不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结果连自己这个群体也整体的沉沦。直到被专制所彻底的吞噬,成为专制的一部分,与之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既然如此,要解决由此导致的各种层出不穷的国家乱象和社会危机,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个政治领导者的道德褒贬或政绩评价上,而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矛盾根源。并针对此制度死结,开展更有的放矢的批判,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实际行动。

    最后,我想谈谈八年之前朱退位后,这些年来的行踪。虽然他本人向来很低调,但显然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专制体制,所以无论他是否出面,或是表态,都意味着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隐约透露出当前的政治动向和权斗局面。就像亚视这次的“透露天机”事件一样,即便其沉默本身,也足以让人浮想连翩,感到其中有种种奥妙,深意存焉。很不幸,这正是前现代国家里,人治下权力斗争的常态。我们很多时候虽然清楚看到其制度根源问题,也不能不从这种细微的人事变迁或出书,出面之类的细节里推测背后的趋势。这实在是无可如何。除非我们真正建立起一个公开的制度平台,有效的对政治人物进行制度监督与权力制衡,在目前也只能选择这样的途经。试想一下,亿万人,亿万家庭的命运,整个国家的制度和政策,这数十年来就始终取决于掌握核心权力的那大大小小的少数官员领导手里,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暂时的接收这种荒谬的存在。要改变,要主导,要争取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最后终究还是要回到这个症结上来。

    记得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老总就曾在清华大学百年大庆上出现过,而且很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热闹和争论。在《满清王朝贺寿记》一文中,我曾有简略的介绍:

    “在校庆当日,就连卸任后很久不露面,也不知道是不是去打造那九十九口寿材的朱老总(不是朱总司令啊)也高调露面了。还公然带来了一本中宣部禁书与清华的同学们分享,叫做《中国农民调查》———不过号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经济沙皇”的他,可不是叫大家来学习的,而是要针对本书搞大批判。”

    回过头来看,一个政治人物在将要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的时候,之所以如此热切的出面,出书为自己总结,为自己辩护,无论其效果是否有说服力,但这种选择本身依然告诉我们:即便他们掌握了不受监督的最高权力,即便他们为自己和家族聚敛的巨大的财富,留下了放心的接班人和安全的退路,依然非常在意自己在党内,在共和国,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得到的历史评价。中国向来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论,在德治传统下,对国人影响至深。比如去年前前总理的日记曲折出版,以春秋笔法,苦心说明当年的“不得已”;又比如今相的到处“仰望星空”,故作悲悯,满口民主而尸居其位,不就说明他们心里对那份将要盖棺论定的历史结论,依然非常在意吗?只不过,制度的恶,组织的恶与个体的恶之间,是无法彼此替代或完全推卸的。因为一个人在外部制度,环境的逼迫下看似别无选择的时候,依然还有最后的选择自由,这就是放弃的自由。一个稍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廉耻之心的正常人,无论他是否高高在上,无论他听到的或是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当世的,外界的评价如何,恐怕都要过自己内心这一关。他可以欺骗所有人,惟独无法欺骗自己。

    说到底,那些形形色色,各派各系的政治人物为自己的解释,辩护,终究是自说自话,作不得数的。无论是他们在位时的言行,施政后果,或是对历史的推动,迟滞,甚至倒退,都将永久性的留在历史的河床上。是功是过,是罪是罚,最终都将由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来作出公正的评判。谁也不可能再指望单靠谎言或特权就蒙混过关,因为谎言和权力都是暂时性的,历史本身,才是公正无私的法官。

    遥想毛公当年,何等的伟人气魄!大权独揽,只手遮天,傲视古今,亿万生灵之生死祸福,只在他一念之间。一朝驾崩,又是何等的中外震惊,举国若狂,何等的生荣死哀?而当时的大陆人民,又是何等的如丧考妣,哭得天昏地暗,仿佛天崩地裂,世界末日提前降临?可是短短一两代人之后,又如何呢?昨天正是其去世三十五周年忌日,除了官方依旧要靠他来维持门面,借尸还魂;除了那些执迷不悟,或是别有所图的新老毛左们;除了那些因为对民主一无所知,而盲目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绝对赤贫与绝对公平”的毛时代的老工人老干部——当然我们知道在表面公平背后,其实是种种的党内特权,是绝对的不公平——何尝有人发自内心的怀念他?反过来说,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记得他,不过却是用一种方式,另一种眼光而已。我们不说大业之前,单单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二十七年里他老人家制造的丰功伟绩,就连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位先生也瞠乎其后,自叹不如呢。更不用说,国内近年对毛与蒋,国与共这两位当年的老对手的评价,随着新史料的揭示,新的价值观的提出;随着民智的启蒙,民间的觉醒,开始一改官方洗脑的老一套,呈现拨乱反正,各归其位的两极化趋势。在这一点上,不就很明白的证明了其中的道理吗?

    《孟子·梁惠王上》有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现在来看,孔夫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而且还很多,多得不得了。千古之前的辛弃疾,曾在《破阵子》里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们看今人,何尝不是在希求着“了却我党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只不过——“可恨已发生”罢了!

    说到对身后之名的“盖棺论定”,不禁又想起了老总那中国当代政治史上,最著名的“棺材论”。只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当年那掷地有声的,让亿万国人心驰神往的,却永远只回荡在其口头的一百口棺材,如今到底在哪里?可曾用过?用了几口?而最后的那一口,又将留给谁?是某位快要九十岁的耄耋老人,还是某个刚做完九十大寿的老大哥?


    (全文终)

    转发自1510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7 16:02:32编辑过]

  • 最深的蓝
    发帖IP地址:42.49.27.157
    房改改的大家买不起房,医改改的大家看不起病。税制改革改的中央财政有钱的很。。。
  • 完全为MM
    发帖IP地址:118.248.11.206
    哥表示鸭梨大啊……

本周热门话题

本周热门标签

本周活跃用户

Copyright © 2001-2024 服务电话:13975990423(邓) 13501647232(唐)
网站运营:邵阳紫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上海派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反馈给我们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