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摄影旅游
  • linamu
    发帖IP地址:120.92.236.27
    全诗如下:
      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势高寒峙邵州。鸟道盘桓人向背,云林平绕气沉浮。江天漠漠双鱼挺,风日迟迟一荻洲。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

    01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势高寒峙邵州。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02鸟道盘桓人向背,云林平绕气沉浮。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linamu
    发帖IP地址:120.92.236.27
    03江天漠漠双鱼挺,风日迟迟一荻洲。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04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linamu
    发帖IP地址:120.92.236.27
    旧时邵阳有著名的新化邹氏堪舆(地理及方志)之家:原世居湖南省新化县洋溪的新化邹氏,后历始祖瓒公,传十三世至庆公,徙居罗洪,又称新化罗洪邹氏。邹汉纪即属罗洪邹氏。罗洪现属隆回。 邹汉纪(1795—1825)字一中,号伯申,少聪颖,仰观乾象,指示经 纬,有过目成诵之才。通晓音韵、天文、地理、舆地之学,勤于著述。赠修职郎,诰封奉直大夫,受同知衔。著有《五音表》、《典韵》、《幼雅》、《字谱》、 《蛮村志》、《古今舆地图说》、《二十二字母考》、《重言》、《连语》、《后汉蒙求》、《五十二姓图考》、《三百六十骨格考》、《天官书》、《兵家一 得》、《春秋左氏地图说》等十七种,共四十四卷。道光五年(1825)卒,年仅三十岁。 其妻欧阳氏,聪明娴慧,贞节有嘉。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8年)在牛牯亭坳上建有贞节碑坊,大理条石构筑,石柱合抱有余,牌坊宽10米、高7米,四柱三门,重檐楼阁式、龙头翘角、葫芦宝顶,正面和背面有玉龙拱圣,喜雀踏梅等各种浮雕。
  • linamu
    发帖IP地址:120.92.236.27
    贞洁碑 罗洪贞节碑坊在隆回县罗洪乡牛牯亭坳上。建于清感丰五年(公元1858年)。高11.7米,宽9米。上额书“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之妻欧阳氏坊”,雕刻精湛,造型雄伟壮观。 此为我国清代道咸时期著名舆地学家邹汉勋兄弟邹汉纪之妻所立之贞洁碑,碑高九米多,碑中之支柱为全石,高近八米,邹汉纪死后,其妻欧阳氏二十多岁守寡把其子邹世琦带大,在家并尽其夫邹汉纪的义务,其婆年迈时齿落而不能进食,欧阳氏遂以乳喂之,其时世琦年幼,还未脱乳,后世琦至新化县丞时,咸丰帝感其母之贞洁,遂命之于罗洪至新化要道上竖碑以记之。
  • linamu
    发帖IP地址:120.92.236.27
    如果对“邹氏舆地世家”有兴趣,可读下面的转贴—— ZT: “邹氏舆地世家”祖居访问随笔 曹 砚 农 我国清代道咸时期著名舆地学家邹汉勋(1805─1853)故居,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北部的罗洪乡官树下村,是湖南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笔者慕名寻访。那是一座地处湘西南偏远山区的普通农家,由五、六幢两正四横的木板房错落其间,每两栋一字排开,外匝以青石围墙,庭间铺设青石小道通向带檐的柴扉。整个院落色调灰暗,显出厚重与沧桑。 在我国传统文献中,将地理、地图学称为“舆地学”、“地学”(部分属方志学),其领域涵盖广阔博大。因而,我们讲述隆回邹氏学人的学术成就时,无疑将他们的方志学成果包涵其中。 “舆地世家” 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影响中国地理学长达两个世纪的农家。正是从这“霾蕴里閈”的“草莽中”中,走出了邹汉勋(著名汉学家、音韵学家、舆地学家)、邹代钧(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邹新垓(新中国地图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与组织者之一)等蜚声中外的邹氏学人,形成传承七代、集结学者46人的地理学术“湘军”阵容。为后人留下学术精神楷模与数百种理论著述、上千种出版地图等优秀学术成果,其中不乏享誉世界的地理学专著。隆回“邹氏舆地世家”业绩和著作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地理、地图学界。他们用数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编纂的珍贵地理地图学术资料,是我国地理学文化宝库的丰厚遗产。 让时空推移至清代乾嘉时代末期,在罗洪山坳这所农家,由邹文苏(1769─1831)吴瑚珊(1777—1831)伉俪“开其山”,而成为邹氏舆地学的第一代。这是一个“名儒”与“才女”联袂之家,夫唱妇和,演出前无古人的“耕读”成材神话:耕作果腹之余,教其六个儿子“经世致用”之学,自编蒙学教材入手涉足“舆地学”,成效大著。其六子“皆以经学、音韵闻名于世,尤长于舆地之学,并各有著述”:长子邹汉纪有《古经舆地图说》等著作14种,计41卷;次子邹汉璜有《山经类谱》等著作15种,计160卷;三子邹汉勋(著作见后文);四子邹汉嘉考订《读史方舆纪要》,并有诗集《海帆诗存》等;五子邹汉章有《皇朝舆地记》、《黔滇楚粤水道考》等著作10种,计82卷;六子邹汉池有《度里表》等著作19种,计50卷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他们的母亲吴瑚珊。赢得“中国第一位女地理学家”美誉(何光岳语)的吴夫人,曾随父吴兰柴学习而“周知天下方舆沿革、郡县四至”“学有专门”的她,用知识和母爱把幼小的孩子们引入地理学迷宫;以“聚灰画禹贡山川地图”方法,寓教于乐,诱导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仿若今天的“形象教学”。由此,地理学衍生为邹氏“家学”。难怪清末著名学者兼外交家郭嵩焘在《曾母唐太恭人七十寿序》中感叹道:“自古豪杰功名有所表见于世,成于母教为多!”他甚至将这种成功的“母教”,提到“圣贤立教之仁”的高度,并主张为文予以“导扬”之,以启迪当世与后人。 邹汉勋等兄弟六人身后,其子侄辈中有邹世诒(著《清一统舆图》,并参与《湘阴县图志》及湘、鄂、黔三省《通志》的编绘)、邹世琦(著《新宁疆里图记》、《贵阳府疆里图记》)、邹世可(著《亚洲北段图》)、邹世咸与邹世繇(续编《中国历代沿革险要图》、《历代战争沿革图》等)。 邹氏第四代传人邹代钧(邹汉勋之长孙),是地理学者中的佼佼者。另有邹代契、邹代立、邹代重(三人合著《广西全省舆地图》)。 从第五代算起,为邹代钧族侄邹永煊(鼎立协助邹代钧创办亚新地学社)、邹永修(著有《历代战争图说》等地理专著11种,22卷)、邹永良等。 此后,第六代为永煊之子邹兴钜(著《中国分省图说》、《京省道县图说》等)。 邹氏第七代传人邹新垓(邹代钧之侄曾孙、邹兴钜之子),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前为“亚新地学社”祖业倾注全力;后为新中国地理、地图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在“邹氏舆地世家”中,邹汉勋最为突出。在他身上,浓缩了邹氏学人在地学上的历史功绩。 蜚声湖湘 邹汉勋,字叔绩。邹文苏之第三子、“邹氏舆地世家”第二代兄弟六人中的杰出人物。李元度在《邹叔绩先生事略》中说:“兄弟六人,少秉庭训,皆以才称,而先生为最。”他的学问涉及经、史、音韵、方志、典籍校刊等多方面。还师从过贺熙龄、丁耿忠等名师,研究算学和历法。仅以编校而言,曾历时两年,刊定王船山遗书51部300余卷,并加按语以助阅读。使当时已埋没200余年的珍贵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功莫大焉。1851年(清咸丰元年)秋,邹汉勋参加湖南乡试中举。1853年12月,邹汉勋与安徽巡抚江忠源同守庐州城,1854年1月14日,太平军攻入庐州,邹汉勋被杀,年仅48岁。“方志于学耳”的一代奇才陨落。时人叹“天丧斯文”!邹汉勋一生沉浮学海,当他还是普通农家一位少年时,就立志“使天下知吾楚复有绩学谈舆地之人在于草莽中”。他是湖南晚清人才崛起的典型代表。他的地理学理论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形成产生了启蒙影响。 邹汉勋与中国近代史上编写世界地理著作作者中最杰出的人物——魏源,有着深厚的乡谊。两人的故居都在隆回县望云山脚下,前者在东麓,后者在西麓,他们皆以“博学”闻名当世。此前,笔者访问过魏源故居,据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记载:魏源任高邮知州时“不能理事,终日著书”,遇到审理案件时“辄搔首不能语”。其痴迷学问,亦至于此!无独有偶,邹汉勋也以治学“苦行”著称,“少溺苦于学、罔舍昼夜”。15岁开始笔耕,协助长兄完成《春秋左氏地图说》。从16岁至33岁,虽是邹汉勋治学的黄金时代。但在1831年前后,母亲、父亲先后病故,使他的苦学生涯雪上加霜:“衣履垢敝,不稍修饰”、“霾蕴里閈,无繇出与名流结纳以扩见闻”、“乡居苦书少,尝诣郡学借读,卖田访购,家贫不顾也”。生前留下大量著述,而大都散失,现存《邹叔子遗书》。据罗正钧《左宗棠年谱》:1882年(清光绪八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71岁高龄的左宗棠,亲笔为《邹叔子遗书》作序,序言回顾邹汉勋“居高平山中,穷年兀兀,静对一编,不与世俗接……心精一缕,独追古初”的治学情景。笔者徜徉于当年邹汉勋兄弟的书屋前,仿佛看到他们“达摩面壁”般苦读的身影。邻居们围过来告诉我:“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的乡谚流传至今,令我震撼无语。 鸦片战争后,国家边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外夷形势当考地图”。林则徐早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曾组织人员将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等书编译成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译著《四洲志》。林则徐离任时,将多年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初稿托付给魏源,魏源在原书基础上大加增补,于1842年出版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1852年(清咸丰二年),正计划增加图版、扩为100卷本。正是这年,从北京会试归乡的邹汉勋,专程到江苏高邮造访魏源。此间,两位地理学同道“互出所著相参订”,痛谈列强“之敢为奸诈欺中国者,以中国无人留心徼外事”,则扼腕叹惜;为谋划“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途径,常常彻夜无眠。邹汉勋客居高邮期间,精心为魏源所著《海国图志》绘制列国地图。1853年,邹汉勋惜别魏源,翌年死于庐州。1855年,魏源忆及邹汉勋生前“千里相访,为我豁疑”时,不禁潸然泪下。两位“志士仁人”,携手同编世界地理名著、同为追求救国救民真理而“联床共衾、达旦不寐”的感人故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永久佳话。 “方志大家” 除上述家庭环境因素外,认真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地学文化遗产,是邹汉勋成功的秘诀。 32岁的邹汉勋,受到同县邓显鹤的器重,应邀校刊古籍。35岁转入编修方志,久困“于草莽中”的他终于厚积薄发:1840年至1850年间,先后参与编制《新化县志》,《宝庆府志》、《宝庆疆里图》;应官方邀请赴黔,修撰《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兴义府志》、《安顺府志》。五年修四府志(共计二百六十六卷),工程浩繁。其《图记》绘制还要克服黔南“水难图、地难图、道路难图、山难图”,为历来修志者所不敢为。 邹汉勋在贵州的著述是其一生学术活动的重要时期,现存有两封邹汉勋致莫庭芝的手书,弥足珍贵。莫庭芝,字芷升,贵州独山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官贵州思南府教授。其父莫与俦,是清代遵义府教授,著有《汉且兰县故地考》。莫氏父子及郑子尹、安龙县附贡生张蔚斋(清代重臣张之洞幼年的老师),皆“西南硕儒”,邹汉勋与他们过从甚密,并有诗文唱和。 据史学家邓之诚考证:其一封或写于纂修《贵阳府志》时(1848年)。当时莫庭芝将抄录自“唐宋 诸文中有关于贵阳者”以及自己收藏的《九域志》(北宋综合性地理总志)与《水道提纲二十八卷》(清代齐召南著),提供给邹汉勋,这对正应聘修志的邹氏无异雪中送炭。信中对莫庭芝的“恳恳拳拳”“感激之至”,幽默地将莫氏的无偿“借书”比作“馈我数月粮矣!”并告之:其父莫与俦的“《且兰地考》,谨已录入”《贵阳府志》。此外,针对莫庭芝有关“推步、明算”的提问,邹汉勋和盘托出自己治舆地学的步骤及体会,他认为:必须先从学习梅文鼎的“九数之学”入手,后读《算经十书》(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缉古算经、数术记遗等十部著作);然后,读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而后读戴震的《勾股割圜记》;再读金、元时期李治著《测圆海镜》;在此基础上,读康熙末年梅款成编纂的《数理精蕴〉》,“三角勾股”就不难理解了;于是再读(康熙五十二年)钦天监根据汤若望《西洋新法历书》所编成的《历象考成》,达到“先悟其理,次求其根,然后时时布算,不少间断,当亦无难者。”邹汉勋谦虚地将自己的解答称为“曝芹之献”。 另一封则写于纂修《兴义府志》时(1849年)。信中对莫庭芝举“已酉拔贡”一事,以“狂喜数日”来表达高兴的心情。信中还说,已安排张蔚斋赴省城,托莫庭芝与渠于“省肆”中购求《天下郡国利病》、《读史方舆纪要》,“交蔚斋带归,以便入之此郡之志(即兴义府志,引者按)也”,可见邹汉勋修志之认真。 值得关注的是,信中还反映出邹汉勋“考古究微、日无暇晷”的紧张生活表面与“仆仆随人、郁郁无悰”的内心矛盾。更多的则是向黔省学者坦陈抱负、表白心迹:誓言“举平生著述之清趣,一委弃之于方志中”;希望实现“讨寻沅、无、辰、酉之源于川黔之东”的地理考证计划;殷殷感谢黔省学者的帮助,并以“共勉为贤士大夫”相砥砺。 两封手书,无疑是研究邹汉勋在黔活动以及湘、黔学者交流切磋的珍贵史料。且莫庭芝父子等为黔东南布依族学者,亦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史话。 总之,邹汉勋在贵州的艰辛赢得“西南方志大家”、“名志”作家的赞誉,写过《赠叔绩兴义诗》的郑子尹,评其所修志书“体例详正、考据精博”。的确,邹汉勋深入被前人忽略的荒凉边远地区调查精测,是履行自己“实地测绘,以今补古;追根溯源,以古证今。通古达今,古为今用”的修志目标的。邹汉勋声名由此大振。楚地“绩学谈舆地之人”,终于从“草莽中”凸现在历史舞台前沿,冲破传统“舆地学”窠臼,超越前贤。 创新理论 邹汉勋虚心步乾嘉时期戴震、章学诚等“巨人”的后尘,善于学习继承乾嘉时期前辈方志学遗产。他在《宝庆志局与采访绅士条例》(以下简称《采访绅士条例》)中,就曾大段引用《章(学诚)氏遗书》原文。然而,邹汉勋没有停留于考证地理和记述地理上,今天看来,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具有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1,邹汉勋是中国地志史上提出“民生”问题的第一人,与其孙邹代钧共同开启方志编制关注“民生”的历史。 《采访绅士条例》,是邹汉勋提出关注“民生”问题的代表作。他指出:志书,是刚到任的“守宰者”查访民情风土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做到“凡有关民生者,无不一览而备具”。无独有偶,1889年,其长孙邹代钧在《湖北测绘地图章程》也提出关注“民生利病”问题,他说:“江汉之濒,湖泊甚多,……民生利病,胥在于此。均应循湖测岸,并逐测纵横交错之堤,……依率入图”。出自“草莽中”的祖孙二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连文字表述也不谋而合。虽然,在此前的古代方志文献中,也出现过“民生”字样,如吴从谦在《康熙武冈州志》序言中说:方志应“俾民生治道”,那只是官样文章罢了。又如,后来者蒋梦麟也建议在《省志》中专列“民生”一目(1929年);寿鹏飞在1941年出版的《方志通议》中提出“研求民生之枯荣”等等,已比邹汉勋所论晚了近一个世纪!再如1928年,在《胶澳志》中也说道:“事有关国故民生者……悉皆所当存”,不过是邹汉勋“凡有关民生者,无不一览而备具”的“学舌”而已。 2,首次提出方志应具备供“行旅”效用 章学诚说:“夫修志者,非是观美,将求其实用也”,但他对“实用”未作明确细化。邹汉勋在《采访绅士条例》中,对于“实用”的要求十分具体。如要求全面记录“孰者为行旅之所凑集,孰者为道路之经由”,以做到使人“周知”。“行旅”者,旅行也。而黎锦熙提出“旅行指导”是方志“四用”之一,是在他二十世纪中叶所著《方志今议》中。 3,在地理制图上的除弊与创新、发前人所未发 在《宝庆疆里图说》中,邹汉勋认为:方志“成于俗吏”带来“二十六病”。突出现象有:一、地图绘制“委之画工、书吏”。结果成了“近密而远疏”的风景画;书吏则只画城邑、汛哨等,其他则不画。这样的地图无“分率”(比例尺)。二、测量无“方隅”(方位)。测量者没有掌握“转测”、“转移中宫”(移动坐标)、“测日星”、“句股重测”等方法。三、作图者未学习《周髀算经》、《海岛算经》,故“不知何以测度,何以入算”。四、缺少必要的测绘器具,“必不能测,又何以算”。五、不注重“道里”(距离)的实地测绘。或照抄旧“方志之言,苟且填入”,或“讯之途次”、“据以入图”。 对此,他开的改革方案是:不“泥古”,要创新图编理念、方法。即“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即今天也常讲的“古为今用”。他认为改革首要在人才,提出:一、“举郡内髦俊,转相授受”。即选拔地志人才,互教互学、经常研讨、共同提高;二、讲明《周髀算经》、《海岛算经》之应用;三、所需测绘器具,“悉依法以制也”;四、拟定图志制作的标准,如“经纬咸登,委曲备写”、“图既茂密,差即易知”等;五、“为知者提其肯要,为习者道其艰苦”,即组织者要让已熟悉制图者更深得要领,向正在熟悉图志者讲明任务的艰巨性、艰苦性。后来,邹代钧在《湖北测绘地图章程》中也提出:“招聪俊生童能耐劳苦者,教以测绘成法,习之三月,始出从事”。祖孙可谓“一脉相承”。 以上认识,不仅是对章学诚“文人不可与修志”的否定和批评,且其影响及于后世:如1929年国民政府《修志条例概要》中,即列入“舆图应由专门人员以最新科学方法制绘精印……。” 从传统地学走向近代地理学的先驱 我们从《采访绅士条例》、《宝庆疆里图说》中发现,邹汉勋的地学理论突破如下:⑴、“民生”、“民情”、“民力”等系列问题的提出;⑵、对“地与民两相维系”等地理要素的分析,他举例说:“郡内不乏可歌可泣之事,以传示后世”,只要“以事实为断”,就不能“泛泛数语”;⑶ 大胆改革制图理念和方法等等。显然,上述认识已触及到了诸如地理要素、人文地理学基础的“人地关系”问题。可以说,它们已开始脱离“传统地理学的母体”,触摸到中国近代地理学的门阑。 除上述“方志”成果外,邹汉勋还撰有《水经移注记》、《宝庆沿革表》、《贵州沿革表》、《宝庆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极高偏度说》等著作。他的《红崖碑释文》、《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考》、《昆明考》等地理考证论文,仍受到今人重视。 据笔者所知,学术界将1840─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开始萌芽和建立”期(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然而,无论是其萌芽、建立期,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隆回邹氏学者的影响总会出现在时代的学术前沿。 访问过邹氏故居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彭卿云研究员感慨地说:“自古都梁多学士,除了最先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首推邹氏七代舆地世家。以邹汉勋为代表的祖孙七代,一脉相承,持续二百余年,专力于舆地学研究,著述之丰、成果之巨,为古今所罕见。他们对中国舆地学的创建和发展,对世界地理、地图学的推进和完备,以至对反侵略的胜利和中外边界谈判所作出的贡献,也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名人多为政界、军界的风云人物,而科学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往往不入名人之林。”他热情期待“邹氏这个‘风流文采,倾动一时’的学者世家及其故居,必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青山碧水之间,在中外学者之林重放异彩!”并即兴赋《西江月》以颂之: 七代同攻舆地,百年独领风骚。红岩飞瀑育英豪,个个斯文先导。 =================================== 堪舆之家 古之蚩尤出生在新化大熊山,故新化自古以“南蛮”而著称。然近代人才辈出却有点令人耳目一新,如创造社的创始者成仿吾、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同盟元老做过代总统的谭人凤、湘学复兴大师邓显鹤、经史大师魏源、近代堪舆奠基人邹汉勋,其它诸如文学家谢冰莹、北京军区副总陈正湘、广州军区副总龚谷城、兰州军区副总邹庚壬、国际战士罗盛教、近代爱国人士陈天华等等不胜枚举。 尽管在近代新化的历史上,人才层出不穷,但好象对洋溪这个地方和邹氏这个姓氏似乎更有点情有独钟。早在有名的“闭口官”邹廷望邹少卿的时候,这个巴掌大的地方竟因连出七个进士而轰动当时朝野;近代,邹氏地学又是独树一帜;现代,大军区副司令邹庚壬就出生在这里,以洋溪邹氏为主体的打字复印业逢勃发展,营业额占据了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以至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专门研究什么“洋溪现象”。 新化邹氏堪舆之家 新化邹氏世居湖南省新化县洋溪,后历始祖瓒公,传十三世至庆公,徙居罗洪,故又称新化罗洪邹氏。 邹文苏字望之,号景山,岁贡生,候选训导,长于经学,尝屈竹篾为浑天仪等以教弟丁。继室吴夫人名瑚珊,当地名流吴建轩之女。吴建轩精于舆地学,著有《地理今释》四卷。吴瑚珊随父编校,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既归邹氏后,生了六个子:长汉纪(字伯申)、次汉璜(字仲辰)、汉勋(字叔绩)、汉嘉(字叔升)、汉章(字叔明)、季汉池(字季深)。夫人常聚灰画“禹贡山川图”以教子。后文苏六子汉纪兄弟皆以经史舆地诸学而称世,尤以汉勋为最著。 现将这个堪舆之家简介一下: 邹文苏(1769—1831),字望眉,号景山,。嘉庆申科(1812)岁贡生,候 选训导。绝意仕进,辟室为诂经堂,教授生徒。研究经学,善文工诗,长于“三礼”。教学注重实物直观,尝仿古制作浑天仪、古衣冠、车乘、礼器诸模型以示学 生,开直观教学先声。教育乡中子弟知书识礼,考证典礼,培养为人处世、治国齐家之志,精心教学,门人子弟成名者众,成为一代名儒。著有《九献考》、《礼器 小识》、《景山遗集》、《户书博论》、《法书博论》等书。夫人吴氏,名珊瑚,新化县名宿吴建轩之女,幼承庭训,工诗文,善舆地,常铺灰于地,画禹贡山川形胜,以教诸子。父以子贵,文苏诰封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 邹汉纪(1795—1825)字一中,号伯申,少聪颖,仰观乾象,指示经 纬,有过目成诵之才。通晓音韵、天文、地理、舆地之学,勤于著述。赠修职郎,诰封奉直大夫,受同知衔。著有《五音表》、《典韵》、《幼雅》、《字谱》、 《蛮村志》、《古今舆地图说》、《二十二字母考》、《重言》、《连语》、《后汉蒙求》、《五十二姓图考》、《三百六十骨格考》、《天官书》、《兵家一 得》、《春秋左氏地图说》等十七种,共四十四卷。道光五年(1825)卒,年仅三十岁。 其妻欧阳氏,聪明娴慧,贞节有嘉。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8年)在牛牯亭坳上建有贞节碑坊,大理条石构筑,石柱合抱有余,牌坊宽10米、高7米,四柱三门,重檐楼阁式、龙头翘角、葫芦宝顶,正面和背面有玉龙拱圣,喜雀踏梅等各种浮雕。 邹汉璜(1803—1851),字二序,号仲 辰,又号罗谷。少聪敏,喜读古书野史,善古文,工诗词,精医术。璜著述颇多,尤医著更甚。著有《伤寒杂病论笺》、《伤寒论翼》、《金匮要略笺》、《外台秘 要千金方类解》、《产育宝庆集博论》、《济民经》、《寒疫论》、《山经类谱》、《虫谱》、《人识规矩解》、《泼癸词》、《丹论》、《罗谷诗集》、《明季湖 湘乱离志》、《宝庆大政记》、《灵素解》等十九种,共一百七十四卷。咸丰元年卒,年四十八岁。 邹汉勋(1805—1853),字三杰,号叔绩,又号绩父,又称叔子,排行第三。清代著名舆地学家、音韵学家和经学家。与邵阳魏源、通州何绍基并称湘中“三杰”。下文将详细介绍。 邹汉嘉(1808—1854),字四冠,号叔升。县学生员。诗文清雅,尤好舆地之学。对关津要隘,常根据《读书方舆纪要》与各史书地理志互相参证校订。著有《海帆诗存》、《干支论》、《声貌字类》、《四冠文集》等四种,共十四卷。 邹汉章,字五津,号叔明,文苏第五子。咸丰元年(1851)应郡试,作《唐制兵制得失论》,取准魁首。明年,取县学附生第一。咸丰三年 (1853),募勇前往江西,配合江忠源防堵太平军,叙训导。后在湘军水师充营官。太平军攻克武昌后,章受曾国藩派遣,潜入武昌城内侦探军情,助清军夺回 武昌。咸丰六年(1856)保升教授,加同知衔,赏戴花翎,在湖北、江西一带与太平军作战。不久,巡抚骆秉章令其率水陆营驻防靖州、洪江,以防堵贵州苗 军。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入湘,围攻宝庆。邹汉章率师船及兵勇五百人往援,并以炮船助战。宝庆围解,叙加运同衔。咸丰十一年升长沙府教授。同 年,广西巡抚刘长佑急调其率水军赴广西镇压太平军,病死于军营,年四十七岁。邹汉章平日留心地图与兵制,著有《黔滇楚粤水道考》、《纸上谈兵》、《皇清舆 地记》、《湘湖水地记》、《谈天谱》、《梦授记》及《文抄》、《诗存》等书。道光《宝庆府志》载有汉章《宝庆疆里记》、《宝庆山川记》、《宝庆险要记》等 篇。 邹汉池(1817—1871),字六卫,号季深。咸丰七年至九年(1857—1859),佐办湖北洪江郡城军务,保国子监典籍。 同治四年(1865),加五品衔。池通经史,善舆图,晓音律、天文历数,口才流利,幽默诙谐。不乐仕进,轻财货,济困扶贫。汉池与左宗棠友善。一日,左问 季深说:“汝之学问,不在我下,但世人知季高而不知季深,何也?”池答道:“高者人之所共仰,深者人之所莫测,故世人亲高远深”。其敏捷可见一斑。著作有 《篆文论语》、《新六国表》、《战国年表》、《宝庆藩封表》、《永历劫迁日表》、《宝庆氏族表》、《邹氏受姓考》、《度里表》、《流讫章首》、《西周王朝考》、《日食录》、《滨竹山房文存》、《后邹氏春秋》、《春秋说》、《春秋纪元甲子表》、《春秋地名人名表》等十六种,共四十二卷。 邹世诒(1838~1908)字子翼。湖南新化人。汉勋侄。咸丰八年(1858年)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聘,至江夏(今武昌)参与编纂《大清一统舆图》,成图32卷,为当时中国 最精审地图之一,时称“胡图”。后又负责以清会典图作基础,为《湖北通志》编制省、县地图,名曰《湖北通志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逝世,遗有诗 词4卷。叔汉池、子代立亦曾随来湖北佐其事。 邹代钧, (1854—1909),字沅帆。汉勋长孙,制造中国舆地尺,首创以铜版印制中外彩色地图,任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补用直隶州知州,系光绪地理之师。近代舆地学创始人,有诸多著作传世。将有专门介绍。 邹代藩(1861~1922)字价人,代钧堂弟。幼聪颖,能文章,年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旋食廪饩,年三十,慷慨有大志,发明民治民权之说,唯恐不力, 痛制举业之害,亦深恶宋学。曾主讲岳麓高等学堂及宝庆中学,又创办新化实学堂。与黄兴、谭人凤等组织华兴会,后又加入同盟会。辛亥反正,受宝庆士民推举, 长军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时,为十七省代表之一,参加民国约法的制定。后谭延闾第三次督湘,任湖南省水利局长,捐资兴学。1922年卒,年六十二,著 有《宁岗县志》十八卷。 邹永成(1882—1955),字器之。汉勋曾孙。少承家教,潜心经世致用之学。早期至鄂襄助伯父的舆地学会。华兴会创始人之一。宣统元年(1909),邹代钧病故,邹永成将舆地学会典与学部,后投笔从戎。1917年回湘任湖南督军署中将高等顾问。民国7年(1918)至民国9年(1920)任湖南总司令部中将参议。民国10年(1921)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中将高等顾问。次年随孙中山避难上 海。 民国12年(1923),邹永成重到广州,任大本营军政部高等顾问。民国16年(1927)以后,邹永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因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民国18年(1929)回湘参加反蒋倒何(键)活动。民国37年,以老同盟会会员资格,偕程潜、仇鳌等致电代总统李宗仁,要求国 共和谈。旋与仇鳌等筹组迎接湖南解放团体。次年湖南解放后,被任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 1955年6月4日逝世,终年七十四岁。著有《邹永成回忆录》。 邹永暄〈1858-1952〉,字焕廷,系代钧族侄。初佐代钧修《湖北会典馆图》,测量罗田。图成后,其它各只亦出所测图相合,多有差错,永暄所测图独善。代钧创办舆地学会,由邹世可负总责,永暄从世可学。代钧、世可相继去世后,舆地学会的地图底本,制图器械均被邹永成典与清政府学部,然不知如何使用。永暄慨地学顿衰,乃起而继之,于武昌家院坡18号(今武昌民主路) 创建亚新地学社,使邹氏之图复见于世。年六十时,以图学付其子兴钜。享年九十余。   邹兴钜,字伯庚,邹永暄子。武昌方言馆毕业,通日文,曾教授地理于沈阳、武昌两大学,后继承父业,专心主办亚新地学社。对该社工作,颇多改善。编印各图, 随时调查,随时更正,附有表说,以供参考。水道则源流俱晰,山岭则咏络悉陈,至于疆域之广狭,都会之位置,物产之盈亏,道路之通达,无不一一详哉,以便学 者。而且稿出必勘,付印必校,核对再四,而后敢出一图,如此慎之再慎,因而每一图出,风行海内,远至南洋。又扩大厂房,设置电机,改进印刷,精益求精。主要著作有《春秋战国图说》四卷,《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合图》四卷,《华英对照列国图》四十幅,《中国分省图说》二卷,《京省道里图说》四卷,《江苏道县图》及 《河南道县图》四十四幅等。于1940年逝世。    邹新垓(1915一1975 年),邹兴钜子。清华大华地理系毕业。著有《世界地理纲 要》、《中国日本中南半岛南洋群岛航空图》八十一幅,又改编《新世界列国地图》、《本国析类分省地图》和《袖珍中国分省地图》等各一册。后亚新地学社转入国营,他出任地图出版社付总编辑。至此,亚新虽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告结束,而中国的地图出版事业则走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 捉贼
    发帖IP地址:220.170.199.159
    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

本周热门话题

本周热门标签

本周活跃用户

Copyright © 2001-2024 服务电话:13975990423(邓) 13501647232(唐)
网站运营:邵阳紫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上海派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反馈给我们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提交